• 宗宁:如何做一个老板眼里的好员工

    什么样的员工,是一个好员工?如何去做一个好员工?这两个问题今天终于有了答案,看到一个总结的不错的员工指南,结合大熊老师自身的一些经验,写下此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先说总结,再说分析,“好员工: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级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差员工:汇报工作讲过程,请示工作没头绪,总结工作吹结果,布置工作说感受,关心下级问私事,交接工作多阻碍,回忆工作全报怨。。。。。。”

    这个标准是从老板的角度出发的,描述什么叫做老板眼中的好员工。

    好的员工,汇报工作的时候跟老板讲的是结果,而差员工,这个时候会讲过程。我们要知道,老板都很忙,一般情况下,不要给老板大量的细节,而是告诉老板一个言简意赅的结果,是最有效率的汇报。而不好的员工,也许因为工作完成的不好,会大量的描述工作中的困难,过程,细节,可这些内容对于老板来说,完全是没有任何信息量的,也没有什么价值。记住,老板首先要的是一个结果。

    请示工作的时候,不能说差的员工,普通的员工都会去问,老板,你看这个怎么办?公司请你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问题,你本人就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在请示老板的时候,一定要给老板几个解决方案,太多也不好,2-3个即可,老板的核心是决策和定方向,听了你的方案,他大概有了谱,就比较容易做判断。如果你让他自己去想怎么办?要你干什么?

    总结工作的时候,不是让你夸成绩的,而是让你把每个流程细节都说清楚,找到优点、缺点、可改进之处,作为下次工作的参考和提示。而不好的员工则喜欢在总结的时候,夸夸其谈,吹结果多么好,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各种可参考学习的地方。

    布置工作的时候,切忌感性化,口号化,比如说这次我们要做到业内震动。怎么叫业内震动?怎么叫成功?没有标准,工作就没有方向。所以在布置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清晰考核的标准,做到什么程度和层次为实现预期。清晰每一个环节的考核标准,最后的结果才能符合预期。

    关心下级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去问他整个事情的流程,去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什么地方他还有欠缺,帮助他进步,这是一个领导最该做的事情。切忌家长里短,同情心泛滥,问一些不该问的。现代职场,同事的关系,和以前不同,大部分是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当然,合的来成为好朋友,固然不错,但在正常的工作关系中,还是以帮助提升别人能力为最佳。

    交接工作的时候,非常看人品。有些人就非常喜欢给交接人设置重重障碍,最终导致交接困难,似乎在出一口自己的怨气。实际上,这是非常不职业,也是非常不必要的。反正你都要走了,为什么不站好最后一班岗,给人家留一个好印象呢?这更考验人品,所以务必注意。

    回忆工作的时候,好的员工会记得自己在那些工作中的感受,比如说在什么地方得到了成长和提高,得到了谁的帮助,有什么地方还做得不好,有什么地方以后会做得更好的。而不好的员工则会处处报怨别人这里出错了,那里有问题,给自己带来了什么麻烦,导致什么事情没有做好。这样想法的人,工作一定是做不好的,在团队中,也会是一个祸害。

    综上所述,总结来看,一个好员工,就是能够做到,所有事情到我为止都能做好,所有困难都是进步的基石的,能让领导放心的人。而不好的员工,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没有答案,反而给团队带来了更多的迷惑,最终使得整个团队弥漫着负面的情绪,得不偿失。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去看看自己身边的人的做事的习惯,谁是好员工,谁又不是好员工。关键是,自己怎么去改。

  • 宗宁: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巨头的几个要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真正的到来了,因为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普及化了,所以移动红利实际上已经开始消失了。在早期随便什么东西出来,包括app包括公众账号,都可以获得很多的下载或者粉丝,而到了今天,几个很火爆的app我都懒得下一下,至于公众账号更是大部分人都已经开始退订或者压根不看了,这就是红利的结束。愤怒的小鸟和切水果这样的游戏放到今天,根本就不可能火起来。

    既然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那么和互联网时代就可能发生很多的不同,有一些方向是可能产生行业颠覆的,这些问题巨头也没有什么办法,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收购,用金钱优势来扼杀各种未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你可以做,第二做的好最差也是被收购。然后我们来看看可能引起颠覆的几个变化。

    免费模式可能被颠覆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的逻辑,互联网的逻辑非常简单,大量的免费用户,然后转化一小部分付费用户,从而实现商业模式。为了大量的免费用户基础,免费几乎是必须的,收费是会死的很难看的。就算你的模式不收用户钱,也一定会导入其他如电商平台游戏等地方收钱,所以这基本是互联网最基础的商业逻辑。这个逻辑带来的就是最赚钱的一定是入口,百度是搜索入口,淘宝其实也是靠站内搜索广告,腾讯虽然不做入口,但是有社交粘度,一样会转化收费用户和游戏用户,也有人称之为社交入口。

    如果说免费模式,有什么文化支撑的话,就是屌丝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收费模式到中国死的很难看的原因,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但是到了今天,屌丝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年的屌丝已经长大了,不再以屌丝为荣了,甚至很羞耻,他们成为了白领这样的中坚,而他们的孩子则也一样不再认为自己是屌丝,甚至最喜欢的是“和土豪做朋友”。现在还自称屌丝的,已经是上个时代的尾巴了,搞不好是被淘汰的一批人。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入口,没有任何人能掌握入口,就是微信也不能。全世界第一大游戏公司腾讯,在IOS榜上常年霸占前几名的腾讯,最近被《刀塔传奇》抢了很多天的第一。而《刀塔传奇》是靠360等多个渠道推出来的,在一个最不可能颠覆的领域发生了颠覆。值得一提的是,腾讯的微信也是号称拿到第一张移动船票的人,依旧无法在自己最最强势的世界第一的领域做到绝对的垄断。那么其他领域也就不用说了。

    这个垄断的打破靠的是什么?付费用户,而且还是高付费用户。网游玩家占全部玩家的比例不超过5%,却贡献了这个领域80%的收入。腾讯的手游赚大钱的都是休闲游戏,依靠腾讯强大无比的活跃用户,数量多,少付费来获得高额收入。而网游则用户没有那么多,付费却更高,谁掌握了这批高付费用户,谁就掌握了手游的收入大头。可以不客气的说,腾讯教育了非游戏玩家玩手游,一般手游用户付费,然后这些付费用户的一部分会转变为重度手游的高付费用户。淘宝培养了用户的电商习惯让京东受益,而腾讯培养的游戏用户让手游行业受益。

    这个案例略微垂直,告诉大家的实际上是,在手机端出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高付费用户,你可以不必理会大量不付费用户的感受,只要抓住这批人,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这种事情在PC时代鲜有发生,除了史玉柱的《巨人》,在页游时代发生几率就高了很多,在移动时代,几乎每个高收入游戏都在上演。

    而最近包括联想佳沃、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做的高端农产品也开始风生水起,也说明了这些高端用户的价值开始被发现。

    小而美和一千粉丝

    之前阿里提出小而美概念的时候,我还是不屑一顾的,觉得从产业角度思考,这种C2B定制几乎是违背商业规律的。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概念是对的,只是依旧不太可能在淘宝平台实现罢了。因为PC端的流量还是太贵了,小而美就累死了,但是在移动端,这个逻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个就要扯到微信朋友圈了,这个是我最知名的领域。不掺水分的说,经过一年的发展,我的会员中流水过百万的已经有20人左右(可能不稳定在上下摇摆),10万以上的数十人也可能过百了,换句话说,我可能是目前微营销最大的渠道,月流水可以在三千万以上,影响人群保守估计应该数百万。这种几乎完全没有运营成本的销售模式,可以真正的实现小而美,实现月百万流水,有的只要三人团队,努力的自己一个人加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这是真正的小而美。从文化角度来看,冯小刚的《私人定制》算是揭开了这个领域的起点。

    有一个做培训的人找我,说是中国第一批搞培训的,最多可以做到四千家企业同时培训的大课,辉煌过一阵。这么多年培训过的企业不计其数,我说,这个思路到了今天可能就要变化了,之前的那种强硬的推广可能会不成立了,必须要做小而美。什么叫小而美,这可以说一下KK的一千粉丝理论进行延展。一千粉丝理论告诉我们,有一千个铁杆粉丝愿意把一天的收入给你,就可以养活一个自媒体。如果上升到企业呢,如果有一千个企业认同你的价值,每个月给你一些服务费,一样可以活的非常滋润。这里我们就要摒弃过去的吹牛逼,打电话,引流量,然后培训,然后流失的玩法。就要用小而美的规范服务,去服务他们,一家一个月给你一万,那么就是一千万,一年就是1.2个亿。只要流失率比较低,以后就能越积累越多,越做越大。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过去的那种忽悠和包装,而是实际的稳定的可以考核的互联网服务,完成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这就是小而美。

    有人写文章说,如何赢得你的前一百万用户,而我要告诉你的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赢得你的一千个铁杆粉丝。而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则是,一旦这个团体建立,他们互相帮助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你付出的精力会越来越少,而团体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唯一难办的是,你要有足够的水平和智力驾驭。因为碎片化,移动端不如PC端好忽悠的。因为很难导入大量用户,而且用户通过看你之前的言行举止,完全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和什么水平的人。

    情感营销和体验

    之前的产品都是没有情感的,营销几乎都是传播式的广告营销。从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社交时代,营销开始有情感了,这也是所谓的粉丝营销。现在如果不做粉丝营销只做广告,在手机领域已经是一个异类了,而手机则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个领域开始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在工业化时代,产品就是产品,广告就是广告,是没有情感的。而随着传播渠道的碎片化,央视的影响力也大大下降,就像淘宝这样的电商一样,之前的重点是引流,现在的重点虽然还是引流,但是老客户维护也开始越来越重要了。而对于B2C来说,新客户几乎都是赔钱的,一定要靠新客户之后的消费,才能找回拉新成本。在之前的重点在于价格吸引,而目前低价吸引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差,服务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崛起而淘宝下滑的原因。因为服务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而更好的体验则会建立情感,情感会减少流失,增加信任。之前产品质量不好用户很愤怒,现在产品质量不好,我们看到有些手机返修多次之后,粉丝依旧会乐此不疲的购买然后推荐全家购买。这些都是情感营销的重要性。

    这里很多人都有误区,情感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性化不可复制,你不可能对不同的人有同样的情感。第二情感是需要慢慢建立的,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第三情感维护是要用心的,不然很容易粉转黑。所以急功近利做粉丝是肯定做不成的,而对于营销来说,做好产品就是对粉丝最大的负责,也是最大的贡献,所以慢慢做产品的,往往会拥有更多真实的粉丝。粉丝愿意多花钱去购买他们认为有诚意的产品,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低价去做噱头,那样收获的不会是真心的粉丝,而只是贪便宜者。

    汉堡王曾经做了一个粉丝试验,凡是取消关注汉堡王的粉丝,将会获得一个麦当劳的汉堡,他们的粉丝从38000人减少到了8000人。而收获则是,互动率提升了五倍之多,剩下的全都是忠诚的粉丝。你要做的就是维护好这8000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粉丝,不管你给不给他们好处,他们都会帮助你宣传和带来更多的新用户。是的,新时代,我们需要的就是找到这八千人,甚至一千人,那怕一百人!

    如果总结成一段话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是量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效率的时代。因为整个世界碎片化了,用户碎片化了,行业碎片化了,时间碎片化了,渠道碎片化了,没有入口之后,必须珍惜你能留存的任何一个用户。当然,我不怀疑巨头通过收购,可以继续收购这些用户,但我也相信,不断的碎片化崛起,会让巨头逐渐丧失收购的能力,因为最终会变的太多了,太碎了。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碎片化客户,甚至一个主妇,都有可能有十个人从她这里长期购买最新鲜的烘培面包。

    真正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不过你要转变旧思维先。

    原文:http://weibo.com/p/1001603723198138086842

  • 宗宁:那些绕不过去的弯路

    高考结束了,很多大人开始回忆当年高考的情形,自己想想,其实没啥好回忆的,高考越临近,自己就越放松,甚至最后几天直接逃课去玩。当然,考的也不太好,刚刚够专科线,到了一个很小的专科学校。然后我说,这么小的学校都混不到第一的话,那就什么也别吹了。离开的时候,拿了河北省辩论的冠军和最佳辩手,还是有些骄傲的,那时候觉得自己确实是个人才。

    后来升了本科,还是很感谢老妈的逼迫,如果不是她强迫我去读这些,我大概连那个专科都不会去上,更不会有后面事情。从目前来看,父母总是对的,而我们总是不听,有些人天分好些,及时领悟,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有些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一个必由的弯路,我们称之为逆反期。可恰恰逆反的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父母的水平有高低,很多人也跟我感慨说,没有我这样的父母从小指导,所以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想想,不管什么样的父母,让你好好学习这一点基本是一致的,问题还是你不听,至少大部分人不听。

    当然,不是说学习好就一定飞黄腾达,目前看成绩优秀的同学基本还都算稳健踏实,很出息的其实也不多。不过你说不好好学习,最后飞黄腾达混的很出息的,那就更少。偶尔有一两个我更认为是特例,因为其实大部分混的都更差一些,从概率来看,人才是超越学习这个参考系数的。而你是个普通人的话,学习好一点,后面的路也会好走一点是没错的。

    大学其实不是学知识的,最重要的还是开拓你的眼界和高度,就好像我现在觉得我的母校虽然不大,但最大的优势是全国招生。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同学,之前也说过,目前大都在金融系统,这个价值,不是你去辍学打工可以比拟的,而且越往后,越值钱。这个世界上最不重要的就是赚钱了,因为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而且你一生都在赚,学习什么的,只有那一个时期。而也只有在那一个时期,培养出来的同学关系也更真挚。

    昨天和一个朋友喝酒,说了他做的一些事情,大概是商会的事情。和我几年前做的事情差不多,大概问了一下,很多的做法和我们当年也是一样的,很多的困扰也是一样的,只是因为领导人的不同,有些事情找到了解决方案,有些事情没有。我觉得他正在走我的老路,点拨了他几下,惊为天人,给他解决了很多困扰。我跟他说,不是我厉害,这都是花钱买来的教训,价值怎么也过千万了。其实想一想,我之前的这个领域的人,大概做的也是一样的事情,之后也会有人不断的前仆后继。大家刚做的时候都雄心壮志,最后都心灰意懒,这条弯路,也是属于绕不过去的弯路。希望我的经验能让他少走弯路,另辟蹊径,在这个领域成功。

    混的越久越发现,其实人和人几乎没什么不同,大部分都有一样的缺点。比如在利益面前热血上头,比如愿意轻信一些未来的大饼,比如喜欢占一些便宜,比如喜欢投机取巧,比如喜欢一些荣誉和面子,认识一些什么人就觉得光荣骄傲,经常拿出来给自己背书贴金。比如相信自己才华横溢,在什么领域操练几下,就可以当上CEO,赢取白富美,奔赴美国上市。顺便说一句,我认识的CEO上不上市的都挺苦逼。所以你会发现,每隔两年回头看看,都觉得自己听傻逼的,如果我早知道今天,当年就不会走那些弯路了,后来发现,这真都是绕不开的弯路。。

    我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去告诉你怎么办,就算我告诉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我自己同样进了很多坑,而且未来也会进更多。这里可以说一些原则,大家记住而且做到的话。

    1、年轻的时候不要想赚钱,想自己能创造什么价值。把天天琢磨怎么赚钱的时间拿出来打磨自己的技能,或者免费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是打开人脉,获得赞同的好办法。

    2、不要觉得认识什么人很厉害,很厉害的人需要你,你才很厉害。很厉害的人需要你,往往是因为一般厉害的人推荐你,当然你有本事厉害到让很厉害的人关注到你的微薄什么的,也可以。

    3、没有一夜暴富,都要一直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因为是从小积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当初从没有人会想到之后能做这么大。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坚持的做一些小事。

    4、对于一般人来说,做大事赚大钱是极其不靠谱的,做小事赚小钱是比较靠谱的。最后你会发现,小钱积累起来就是大钱,小事积累起来你就可以做大事。

    5、人和人的天分智力差不太多,更多的差别在于你和什么人打交道,你有什么特别的优势。所以,不要花时间在无效的社交上,和你一起玩的人多半和你一个水平,努力靠近真正成功者,而不是社会活动家。同时,同样不要闭门造车,不要觉得自己关起门来就能做个牛逼东西出来。

    6、钱是可再生资源,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学会付费和花钱买时间。。

    先写这么多。。。记得看置顶微博。正在卖超级杨梅。。。

    原文:http://weibo.com/p/1001603719664768262612

  • 宗宁:创业怎么死? | 创业好文

    创业家的专访,给我很大的鼓励,加上国家又很适时的降低了注册公司的门槛,似乎一元公司很快就要星星之火,中国车库似乎要升值了,终于有了像美国那样的公司环境了,就要冷却的创业大潮似乎就要再汹涌起来。在专访中,我说过,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创过业,条件很好,最后也失败了,后来做投资,看到的创业者就更多。最后发现自己有了丰富的创业失败经验,于是就比较适合写这篇创业怎么死。有人会说,那你之前做投资都失败了么,就没成功过么?答案是,基本都成功了,成功的原则就是爱政府,失败的都是自己干的。

    创业之初怎么死?

    创业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前期有几个事情都会让你死掉。第一找项目,第二找钱,第三找人,第四,办手续,第五,把上面的搞通顺。

    1.项目是最头疼的,最牛逼的投资公司也会头痛项目。九鼎在业内这么被切齿痛恨,就因为他们像民工一样挖地三尺找项目,把阳春白雪的投资做成了很深很暴力。地域加行业纵横的全国挖下去,投资和项目比例差不多能到万分之一,基本寸草不生。这个按下不谈,目前创业很多人都会搞it行业,做个网站程序软件什么的。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互联网门槛低,实际不是的。最大原因是这帮孩子不敢见人不敢和人打交道,所以就把自己藏在电脑后面,弄个东西出来,不出去抛头露面就把钱赚了。我看来创业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想发财,而是不想打工,不敢走上社会的原因。这样的基本最后都是死,连看都不用看。

    什么项目可能成功呢?大部分是能借力的项目,比如家里一直做着的,比如有亲戚朋友同学家里一直做着的,因为可以有业内人士带你入行,不至于犯基本错误。凭空创一个项目出来的,基本都是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用户需求,自以为是的解决方法,自以为是的三年上市。遇到最可怕的一个选手,说给他三百万,三年内,做到五十亿。我只能说,你自己拿三万,先做到五百万吧。

    2.找钱这个也很难,你想啊,你找别人投钱自然别人比你有钱,他比你有钱,自然多半比你牛逼,既然他比你牛逼你就很难忽悠,所以找投资很难。投资人更多的还是看人,因为驾驭资本是需要经验和天赋的,有些人扔一千万给他,他自己腿就软了,就别提驾驭了,基本开始琢磨高工资搞回扣了。我比较推崇一个叫“根器”的词,根是天赋,器是容量,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你会发现,有成功经验的,尤其是有组织团队驾驭资本经验的人会比较好拿投资,其他人只能从自己家里想办法。当然,现在天使投资圈太乱,投资人起点都到2万了,所以遇到傻子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是傻子投给你钱,你基本也是会死的,因为他帮不到你。

    所以,一般说来,如果三个月可以见收入的项目,必须有超过一年不营收的资金。因为中间会有各种问题拖进度,做到一半没钱了进退维谷是最恶心的。 阅读更多…

  • 宗宁:你有才华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80b590101v18u.html

    之前我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后来我更喜欢一句话叫“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我至今很少见到承认自己不太有才华的,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其实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预期低于自己的能力,所以总能满意。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觉得自己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而根据经验来看,“智商低情商高总会有贵人相助,情商低智商高总觉得生不逢时”。

    今天和同事讨论人才的事情,涉及到了评判的标准,然后产生的了分歧。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别在于业绩是否是一个主要的判断标准,而在我看来,业绩是一个团队的结果,彰显个人的因素则有2,一个是创造性的工作,一个是是否符合企业的价值观。然后话题回到了之前一个比较有才华的同事身上,最后却郁郁寡欢,含恨离去。他的才华确实较旁人略胜一筹,所以说明了,才华和被重用并非是必然关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讨论的确实是在有才华这个前提下,而不是自以为有才华的前提下,两者差别很多。

    其实思考来去,大概的根源在于判断的标准不同。虽然从本质上,我们更希望极端纯粹的人才,而根据我之前的经历,这样的人确实出现过,然后被其他人齐心协力的给挤兑走了。这时候,出众的才华反而成了致命的毒药,变成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最终的成功还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智商情商才华关系,缺一不可。当然,还是有极少数人可以超越这个层面,那就是我也很爱说的“我这么牛逼,他们能把我怎么办呢?”当然,想达到这个层次,那你真的必须要从各个层面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在尝试之前,一定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极端的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而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而言,混沌的前行,才是必要的标准。如果你危害到了组织的发展,有才无德反而是毒品,倒不如一个普通踏实不跳槽的人更有价值。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领导很弱智,很多时候是因为,聪明的都跳槽了,没地方去的,坚持下来的就成了领导。所以从做领导这个角度而言,才华真心只是一部分而已。或者说,坚持踏实稳重什么的也是才华的一部分。

    有一个悖论则是,老板喜欢努力踏实的人,而有才华的人往往又有蓬勃的野心,这样的人不够稳定所以老板培养出来之后也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所以有时候,老板对这样的人就比较谨慎,尤其是在公司平台不够大的情况下。所以最后成功的人,有才华是一个前提,而踏实肯干能守得住寂寞,等待爆发的机会,才是一个关键。而就算你没有才华,你肯踏实做事老板也会比较信赖。所以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才华只是一个必要因素,但绝不充分。如果你没有得到重用,那么两种情况,要么是你不够有才华,这种居多,弱者并不值得可惜。可惜的是有才华情商却不高,让大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就曲高和寡,非常遗憾了。

    所以你要区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够有才华,事情做不出成绩。还是做事挺出色,但是大家都不喜欢你。前者的改良方式,只能是坚持努力靠忠诚和感情取胜,后者的改良方式则是,要么你改变自己的个性这太难了,要么就去找一个喜欢你的领导。气场匹配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应试教育给我们一个绝对量化的思考习惯,就是考99分的一定要比考98分的强,但社会上的事情绝非这么简单。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各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而最终的结果往往符合木桶理论,成绩往往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是需要刚毕业的学生适应几年的,因为已经没有了类似分数这样的判断标准,最后的判断结果就只有是“功夫就是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的结果导向。

    彼得法则告诉我们在职场中,大家都趋向升职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领导岗位其实都不太胜任。而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的水准,90分的能力做80分的事情,其实才是最优选择,这样大家都给自己留有了余地。只是这种留余地的智慧做法,和我们喜欢推崇的全力以赴又是一个悖论。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前者是均贫富的思想,后者则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突然发现知识点有点多。最后总结一下,你有才华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的结论。1其实你没有才华。2情商低。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万能的大熊(账号是zn10961242)如果喜欢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或推荐给朋友。

  • 论美国的贫富差距

    转载自观察者网 http://www.guancha.cn/MaoXianTuan/2014_02_16_206299.shtml

     

    美国的贫富差距得确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与欧洲福利社会的理念不同,中国和拉美的发展无处不可见到其母版——美国的影子。

    打开电视,无论是新闻电视直播,还是电影电视剧,你常常能看到美国普通老百姓的身影:身材肥胖,啤酒肚,肤色黑黄,皮肤褶皱,衣着邋遢。开着一辆旧车,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服务业,数学不好,勉强读完高中,十七八岁开始就开始做售货员收银员,或者当地工厂当工人,拿着政府的救济粮食劵(food stamp),在超市里只买最便宜的转基因食品和大量垃圾食品如薯片、汽水,不喜读书,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人占到了美国人口的50%以上,与在曼哈顿见到的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精明能干、品味考究的白领,以及常青藤大学里英俊帅气、稳重礼貌、经历丰富的学生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不用说那些长岛坐直升飞机的巨大的老板和富豪。(which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

    黑人解放运动在法律上赋予黑奴平等,但事实上,社会上仍旧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这些底层人民、有色人种、一代移民与主流社会用“看不见的手”进行分化隔离。

    分离的第一个手段是教育。

    美国在福特流水线做工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中端就业岗位流向海外,美国就业市场开始两极分化:一边是高端的研发设计、管理、资本运作(约占30%左右),另一边是低端的服务业,例如理发超市饭店。而大学教育是能决定大部分普通人能在哪一端立足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一道道无形的手阻止这些黑人、穷人上大学。首先是昂贵的学费,顶级学校一年5万美元以上的学费,就可以将大部分黑人挡在门外。在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不过53,000美元。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生更多的孩子,一个小孩尚可砸锅卖铁拼一把(先不论黑人、拉美是否有亚洲这种重视教育的文化),如果有好几个小孩的话,希望他们享受这样的私立教育无非是天方夜谭。 阅读更多…

  • 校园里的中国经济信号

    校园招聘会上的企业少了许多,意味着企业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全力扩张。 (CFP/图)

     

    校园招聘会上的经济信号,别有意味。

    史上最多的高校毕业生,遭遇了一股就业寒流。

    外企、金融和航空业大幅缩减招聘规模,但国企依然在增长,地产则在高薪挑人。

    眼看着春节越来越近,徐贲的心开始越来越紧。

    徐贲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同学们眼中,“很优秀”。找工作前,他甚至通过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能力以及对公司背景的了解,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目标企业库,进而锁定9大企业,包括宝洁市场部、罗兰贝格和中海地产培训生。然而,当这9大企业全部将他拒之门外后,徐贲觉得,天都要塌了。

    在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公布的管理学硕士全球实力排行榜中,徐贲所在的管理学硕士项目位列第58位,跻身全球百强。然而,荣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徐的同学共有7人,目前为止,拿到offer的,仅有一人。其所在的管理科学系,共有18个人,目前签了工作的也只有三分之一。而在往年的这个时候,至少已经有一大半人已经拿到了offer。

    对应届生来说,每年的9月-12月,来年的2月-5月是企业招聘高峰,而春节往往成为分水岭——为了抢生源,一些大企业通常赶在春节前完成招聘,所以,年前这段时间特别关键。

    但是,2012年的第一个招聘高峰都快结束了,徐贲们发现,一些往年的“招聘大户”,要么大幅削减了计划,要么根本就没有动静。

    以外企中的明星——宝洁为例,2011年其在广州招了30人,2012年招了20人,而2013年只招5人。

    2012年12月3日,一场理工科专场招聘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近2万名毕业生撑着雨伞,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冷雨中,学校还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了姜汤。据组织方介绍,2011年的同一天,理工科的专场招聘会也在这里举行。但是,2012年入场企业减少了近50家,缩水近20%,而岗位数量也减少了10%-15%。不仅如此,前来华工宣讲的企业也减少了二三十家,特别是制造行业,“像三一重工今年就完全没有招聘计划”。

    对企业来说,招聘就是对未来的预期。而一年一度的应届生招聘,则更是如此。缩减还是扩招,都是企业对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经济形势与自身状况的判断。

    智联招聘校园关系高级经理孟广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虽然在继续,但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2011年的80%-90%”。

    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但他们遇到的,并非是好日子。 阅读更多…

  • 马化腾周鸿祎把酒言欢引网友热评

    3Q大战后,马化腾和周鸿祎见面了会是什么样?昨日,微博上一张马化腾和周鸿祎会面的照片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

    照片拍摄于2月18日举行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企业领袖高层峰会上,照片中,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奇虎董事长周鸿祎、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和优酷CEO古永锵端着红酒杯围站在一起交谈着什么“气氛貌似还挺融洽”。

     08100401671942871[1].jpg

    由于3Q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当时激烈的战况网友们尚记忆犹新,因此很多网友对他们的交谈内容也分外好奇。

    网友“康德公爵”说:“几位大佬在说:晚餐的菜有点咸!”网友“漂泊-今朝酒醒何处”说: “这是在公共场合的交谈,挺融洽的,让丫挺的他俩在洗手间见面,不知道谁变熊猫呢。”网友“codool”则说:“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貌似张朝阳前几年还直指优酷是盗版基地,和优酷大打口水战。所以看似盟友,彼此之间竞争也很激烈,看似敌人,彼此之间也有合作!”

    周鸿祎在评论这张照片时说:“前几天奥巴马请美国几个IT网络公司的CEO吃饭,谈的内容不知道。上周五工信部和互联网协会请一些国内互联网公司的CEO吃饭,谈的是鼓励创新,支持发展,尊重用户利益,鼓励竞争但是反对恶性竞争,希望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快更好,至于照片上这几位说了什么,等我下一条微博。”不过周鸿祎的下一条微博一直没有出现。

    据南都记者了解,2011年中国互联网企业领袖高层峰会于2月18日在北京举行,共有20余名嘉宾出席,其中包括马化腾、周鸿祎等多位互联网企业领袖以及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等政府官员。

    南方网

  • 男生沉迷游戏挂科16门课 大四发奋考研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研一学生魏庆强制作的视频《杰伦的读研生活》,1个月在优酷网上的点击超过100万人次。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才子哥”大学本科时曾挂科16门课,堪称“挂科王”。昨日,记者采访魏庆强得知,他挂科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期间玩电脑游戏。大一上学期,他的成绩还在同学中冒尖。大一下学期,他挂的第一门课是C语言课。大学4年,他共有16门课考试不及格。最多在大三那年挂了8门课。

     

    大四就要毕业,眼看身边的同学为考研而努力,意识到多门课不及格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的魏庆强,开始一边准备补考一边准备考研。

    魏庆强说,推迟1年毕业的他,半年内通过了8门挂科课程的补考。  

    “我挺后悔的,懊恼曾经的放纵。”他说,“经过1年努力,我不仅通过全部挂科课程的补考,去年还成功考取华中科大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频蹿红网络  赢得“才子哥”美名  

    读了5年本科的魏庆强,去年6月制作的视频节目《又是一年考研时》在学院毕业晚会上获得好评。去年秋,为参评研究生才艺十佳大赛,刚读研一的他自任编剧、导演、剪辑和配音等多个角色,制作了视频《杰伦的读研生活》。  “很傻很天真”、“你懂的”、“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这部十多分钟的视频中。除搞笑的情节和台词外,魏庆强还在片中表达了对读研的思考:“读研虽然累但很快乐,功课虽然忙但很值得”、“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读研的生活是人生中美丽的一笔”。 

    视频播放时,正值华中科大考试周,魏庆强还为“周杰伦”设计了复习备考的情景。   

    《杰伦的读研生活》以另类的创意和理性的表达,在该校研究生才艺大赛中同时获得网络人气奖和才艺十佳的冠军。  该视频上传到网络后被广泛转载,1个月优酷网上的点击达107万人次。全国上百所高校的网友以“发贺电”形式表示祝贺。这也为魏庆强赢得了“才子哥”的美名。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