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蓝光危害人眼的真相

    一则世界卫生组织(WHO)爱眼协会的研究报告最近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研究表明,2006年至2008年,因蓝光辐射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万人失明。爱眼协会在2009年底发出橙色预警:“蓝光辐射对人类的潜在隐性威胁将远远超过苏丹红、三聚氰胺、SARS(非典)、H1N1的破坏性,无形中吞噬人的双 眼。”

    有关蓝光危害的新闻伴随此类“研究”频繁见诸媒体。国内有报道称,一位8岁的山西儿童因喜欢盯着电视看,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模糊。专家分析指出,导致孩子视力模糊的“元凶”其实是电视蓝光。英国《每日邮报》也引述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研究称:若长时间持续暴露在LED(发光二极管)灯的蓝光下,可能对眼睛的视网膜细胞造成无可救药的伤害……

    蓝光真的如此可怕?带着这样的疑问,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以期了解蓝光危害的真相。

    蓝光是什么?

    “自然界的光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不同的波长在视觉上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颜色,比如波长在600—700纳米的光,我们看到的是红光,500—600纳米的光,我们看到的是黄色的光,蓝光是波长在400—500纳米之间的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告诉记者。

    物理学研究表明,波长越短,能量就越高,穿透力越强。蔡建奇解释说:“正因此,人们会特别关注蓝光对人眼的危害。”近年来出现的LED光源以及各类以LED为发光源的电脑、手机、电视机屏幕等,其光源的峰值光谱都是这种短波蓝光。“现在大家接触这些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也就更加关注蓝光对人眼的影响。” 阅读更多…

  • “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说法不靠谱

       手机辐射总是受到广泛的关注,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安全使用小贴士”。比如你肯定看过这样一条:“手机只剩一格电的时候或是充电的时候最好不要打电 话,此时的辐射是平时的1000倍。”那么,手机的电量和它的辐射强度之间真的有关系吗?如果手机的辐射强度真能增大1000倍,就会带来大危害吗?  

       通常人们说的手机辐射强度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电磁波的功率。这个强度与手机的剩余电量没有任何关系,但和手 机信号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手机的辐射强度其实是由基站控制的。每个手机都会不断地向最近的基站发送信号,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弱,造成通话无法 正常进行,基站就会发出指令让这只手机增大辐射强度;如果来自某个手机的信号太强,为了减少手机间的相互干扰,延长通话时间,基站就会命令手机降低辐射强 度。  

      因此,一般来说手机信号越弱,辐射越强。这个流言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混淆了手机“一格电”和“一格信号”的两种情况,才会传出这么不靠谱的说法。  

       那么,在“一格信号”的情况下,手机的辐射强度会不会出现“是平时的1000倍”的情况呢?答案是“有可能的”。以GSM手机为例,在1800MHz频 率下工作时,它的最大峰值功率是1W,最小功率1mW。当这个手机在信号最差的地方(比如地下室,信号只剩一格)接通电话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是在信号 最好的地方(比如基站旁边,信号满格)接通电话时电磁辐射的1000倍。号称低辐射的CDMA手机和3G手机工作原理与GSM手机不同,所以情况也会略有 差别,不过并不影响结论:辐射相差1000倍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1000倍的辐射”会影响健康吗?虽然GSM手 机和CDMA手机(甚至包括3G手机)都有可能出现最高辐射是最低辐射的1000倍甚至以上的情况,但那只是因为作为对照的最低辐射太小了,而不是因为最 高辐射太大。就像人慢跑的速度可能是蜗牛全速爬行的1000倍,但这并不是因为人跑得太快了,而是因为蜗牛爬得太慢了。质量合格的手机,即使在最高辐射功 率下使用,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关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目前讨论较多的是癌症,特别是脑癌。不过,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手机 使用与癌症发病之间并无联系。  

      结论:谣言破解。手机的辐射强度和它的剩余电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和信号强度有关。虽然手机信号最差的时候辐射功率可能在信号最好时的1000倍甚至以上,但这还是很小,而且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  

      《新京报》

  • IT “公民”的健康困境

    IT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职场,从2005年年仅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到2010年37岁的腾讯网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去世,“过劳死”已经成为IT界一个可怕的梦魇。IT“公民”所面临的身体困境,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的多。除了工作强度大之外,IT“公民”无处排解在职场之内所堆积的情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然而,更多的IT“公民”都还没有弄清楚的是,健康,是不可替代的。

    小丁是个程序员,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一年,月收入两万有余。前不久休假回家,小丁的父母惊讶的发现,小丁的手指已经明显外翘,变得畸形,小丁的颈椎不好,晚上睡觉总是落枕,还伴随着严重的偏头疼,疼的厉害的时候,小丁甚至没办法抬头说话,小丁的膝盖已经有些吃不上劲儿,需要膝盖用力的时候,就能听见清晰的骨头声音,小丁时常会感到恶心、反胃,会忍不住呕吐,更可怕的是,小丁每天都在失眠,几乎都是凌晨三四点钟才睡,早上八九点钟就起来,起床之后就一定是要对着电脑,一言不发,一坐就是一整天,连饭都在电脑前吃。小丁的情绪常常很烦躁,尤其是在编程的时候,有时父母和他说一句话,他就会立刻爆发,脾气很大。

    小丁的父亲来咨询,想给小丁换个工作,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和小丁谈这个问题,而小丁自己对于报酬很挑剔,小丁说,他已经不能想象再找一份报酬比目前要低的工作了,而转型成为公司管理型的人员,小丁又觉得自己并不擅长人际交往,他自己就没有信心,不愿意尝试,甚至是懒得尝试。

    小丁的现象,在IT业内可谓是司空见惯。IT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职场,从2005年年仅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到2010年37岁的腾讯网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去世,“过劳死”已经成为IT界一个可怕的梦魇。有数据显示,公安、IT、文化演艺等职业已经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 “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阅读更多…